“两创”丽人行|文物“走”出博物馆,百年华服“重获新生”-天天新要闻

【编者按】文化“两创”看非遗,巾帼璀璨绽芳华。非遗传承,她们有担当;非遗传承,她们在行动!为展现非遗传承中的“她”力量,恰值第113个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,鲁网推出“"两创’丽人行”专栏。大家一同来领略文化“两创”工作中的“她”力量、“她”风采吧!

唐代孔颖达在《春秋左传正义》中道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,有服章之美谓之华。”锦衣华服,珠围翠绕,近年来,汉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,汉服商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,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,这些商家们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复原款汉服,将汉服从出土文物或是壁画上“复制”下来,带我们领略千百年前的汉服之美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汉服种类之多,三言两语难以言明。明制汉服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明制汉服是指明朝时汉人的服饰,是明朝时期众多民族服饰的一种,是明太祖朱元璋根据“上承周汉,下取唐宋”,重新制定的服饰制度。而说到明制汉服,就不得不提到孔府旧藏。孔府旧藏是指在孔府里保留的许多传世文物,其中的明代服饰种类丰富、数量众多、传承有序、保存完好,其色彩之原真性、纹饰之完整性、结构之稳定性均优于出土明代服饰。

孔子博物馆藏有70多万件文物,其中就有孔府旧藏的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,但现公布文物仅100余件,未面世文物仍有众多,而在济南,却有一群人正在进行复原款汉服研发工作,那便是济南麒麟圣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明雀传统服饰,她们与孔子博物馆合作,力求给我们带来1:1复刻文物的复原款汉服。

回想在复原汉服时的经历,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件趣事,明雀传统服饰负责人张晓晗这么说道。原来是在研发马面裙的复原款时,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能够达到复原效果的金线,眼看着复原工作无法进行,却阴差阳错——在断开的电缆里找到了!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,这充满传奇色彩的马面裙复原关键一步,被张晓晗记到了现在。

而像这样的艰难搜寻,其实并非只这一桩。为了找到合适的机器,明雀团队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工厂,抢救下全国仅有的几台3米独幅织机,并且在机器上配备了12个选纬器;为提升面料的舒适度、还原文物真丝面料特有的光泽度,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面料研发,最终突破行业上限,实现了面料加入桑蚕丝的纱线进行混纺;为实现文物手工的质感,她们还研发出纬起花织金工艺。

不仅有原料、图案、色彩、工艺上的精益求精,明雀也十分注重汉服背后的故事,在研发前要仔细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。“我们整个研发过程是十分严谨的。”张晓晗说,每一件复原款汉服的研发周期几乎都要一年以上,投入量产以后,裁缝师傅一天基本也只能缝出一件,而当谈到这一切,她只说:“我们的努力,是有收获的。”最后研发出的复原款汉服,除了面料无法使用全真丝以外,几乎是1:1复刻。

如今,明雀已经完成了葱绿地妆花纱蟒裙等明制汉服的复原款开发,在西塘汉服文化周展出时收获了各地同袍的认可。而她们想做的,便是通过和孔府旧藏近距离地接触,利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优质的工艺链资源,将汉服最原本的样子呈现给大家,让大家更加了解汉服、明确汉服的形制,为混乱的汉服市场正本清源,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、发展下去。同时,他们还正在申请非遗,用身体力行将非遗传承下去。

来源:鲁网     记者:韩黟瞳    实习记者:任玉

海报设计:刘晓婧         编辑:庞燕蕾柠

校对:韩黟瞳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审核:罗燕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亚特兰大号

2023-03-06

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

联系我们:435 226 40 @qq.com

版权所有 ? 2020 港澳印刷网

关于我们| 联系我们| 投稿合作| 法律声明| 广告投放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