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建议:国家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,并给出这“3点理由”

每年一度的养老金调整,已经成为广大退休人员关注的热点。当上海等地再次宣布新的调整方案,涨幅最高达1.8%时,无疑让众多老年人看到了生活质量提高的希望。


【资料图】

然而,就在各地老人欣喜期待之时,北京大学教授姚洋的一个声音,却引发了广泛讨论。他说退休老年人不应该月月领工资。

这一建议立刻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。年年上调养老金难道不正是照顾老人生活的必要手段吗?姚洋教授为何提出如此“反人性”的观点?他的真正出发点在哪里?养老金年年涨真的有必要吗?

点点关注不迷路,方便接收更多优质内容!

反对养老金年年上涨的三大理由

养老保障制度一向是我国的基本福利政策,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,养老金制度也面临诸多困境。姚洋教授就此发表看法,他认为当前并不适合继续年年上调养老金,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:

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,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出现下滑。我国GDP增速已从以往的两位数下降至5%左右,进入了较低但较为稳定的增长区间。这表示我国经济步入增长放缓通道,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
在此背景下,如果继续增加养老金支出,势必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冲击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仅为2.5%,创下近30年来的新低,各方面数据都显示经济运行确实面临诸多困难。

如果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养老金支出,势必会挤占财政其他民生支出的资金,对经济前景产生负面影响。

与此同时,当前就业环境依然较为艰难,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。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提高社保缴费标准,无疑是增加了年轻人的生活负担。因此,从综合经济形势来看,进一步提高养老金水平面临较大阻力。

还有就是养老金支出激增威胁未来可持续发展。当前就业环境依然较为艰难,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。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提高社保缴费标准,无疑是增加了年轻人的生活负担。

预计到2050年,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4.87亿,占比将达到34.9%。这样庞大的退休人口给国家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养老保障压力。退休人员数量的暴涨必然带来养老金支出的飙升。据预测,我国养老金缺口将在2025年达到10万亿元。

如果继续上调养老金标准,很可能会提前耗尽积累的养老基金。要确保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运转,现在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养老金支出过快增长。

最后还有一个理由,不同群体间养老金差距拉大也值得注意。虽然养老金水平表面看是统一上调的,但因基数不同,不同老年人实际获得的金额差异可能非常大。

与老年人收入增加相对的是,许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收入仍很低微,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。如果继续扩大这一差距,势必会导致社会各阶层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。

养老金调整牵涉广大老人切身利益,需要社会各界理性讨论,以老年人福祉为出发点,不拘泥于一味“涨”或“不涨”,找到更可持续、更全面照顾老人的养老模式。如果继续扩大这一差距,将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
如今不少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,收入低微,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。如果看到老年人的养老金能年年获得增长,而自己却没有收入改善的希望,这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势必会导致代际间的社会隔阂。

姚洋的观点立场值得思考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,对大部分退休人员来说,涨幅虽小,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质量。所以,上调与否需要权衡利弊得失。

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模式过于单一,直接提高养老金标准只能起到短期效果。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推进制度创新,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体系。专家的建议值得政策制定者深思,以免养老保障之名,反而损害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结语

姚洋教授的观点虽然初听令人不解,但放在当下中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却也有其现实意义。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需要从国情出发,综合考量各方利益。我们不能简单以“反人性”否定专家的理性建议,而要在平衡不同需求的基础上,推进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,使各阶层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。

当下,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的是:如何在照顾老年人生活的同时,也减轻国家的养老保障压力,使整个社会养老体系更加公平、可持续。这需要老龄化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需要老人们自身也主动调整心态,珍惜国家给予的福利,并在能力范围内积极为晚年生活提前筹划。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

联系我们:435 226 40 @qq.com

版权所有 ? 2020 港澳印刷网

关于我们| 联系我们| 投稿合作| 法律声明| 广告投放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